炎炎夏日, 在烈日當空下, 大家在外活動都知道要做足防曬措施. 但在室內我們是不是就不用做防曬呢?而我們又應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呢?今日, 就借着這機會去解答一些防曬護膚的迷思.
其實陽光中的紫外線對我們的身體是很有幫助的, 因為紫外線有助身體製造維生素D, 從而保持我們骨骼的健康. 但如果接觸過量, 就有機會曬傷皮膚, 加快皮膚提早老化和增加皺紋的出現, 同時亦會增加患上皮膚癌的風險, 所以我們就需要防曬. 其實無論在四季, 任何的天氣或只逗留在車廂或室內, 都有可能接觸到紫外線特別是UVA, 因此我們需要行常注意防曬, 從而保護我們的皮膚.
紫外線可分為UVA( 紫外線A), UVB(紫外線B)和UVC(紫外線C)三類. UVC差不多全被臭氧層吸收, 而UVA則可穿透大氣中的臭氧層, 也可穿過多孔的衣服, 已到達人體真皮層, 令黑色素增生, 而令皮膚變黑, 老化. 出現色斑和皺紋, 而長期接觸UVA更可能增加患上皮膚癌的機會. UVB係造成皮膚曬傷的主要波段, 當到達人體表皮層時, 則有機會灼傷皮膚細胞, 輕者可引致皮膚紅腫, 疼痛, 嚴重的會產生水泡, 脫皮, 甚至增加患上皮膚癌的機會.
我們又應該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防曬用品呢?
防曬產品一般可分為物理性,化學性和混合性. 物理性防曬分子的顆粒, 是透過反射和折射的能力, 從而避免皮膚直接受紫外線A和紫外線B的照射而受傷. 其主要成份為氧化鋅 ( Zinc oxide ), 和二氧化鈦 ( Titanium dioxide ), 性質相對溫和, 較少機會引致皮膚敏感. 化學性防曬的原理是將紫外線吸收, 再轉化為熱能繹放出來, 藉此降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其主要成份為阿伏笨宗 ( Avobenzone) 和二苯甲醇 (Oxybenzone), 化學性防曬通常質地較稀薄, 塗後感覺較清爽, 不過刺激性較大, 比較容易敏感.
購買防曬產品時, 先留意產品標籤,包括SPF值及PA值. 建議使用SBF值最少30及高防禦UVA的防曬產品. 已經常流汗的人士應使用防水性較高的防曬產品. 兒童或皮膚易過敏的人士,應選用沒有香料, 色素或致敏防腐劑的防曬產品, 減少皮膚接觸刺激物質的風險. 成人防曬護膚產品,例如BB霜, 粉底等應避免用於兒童或嬰兒, 因為他們的皮膚一般較易敏感.
SPF全稱為Sun ProtectionFactor, 是防曬係數的國際標準, 以數值表示產品能阻隔UVB的效能. 當SPF值越高, 表示在太陽底下可以保護皮膚的時間較長. 但SPF值越高的防曬產品, 代表內裏的防曬分子濃度更高, 或會堵塞毛孔, 並增加皮膚過敏的風險. 其實UVA對皮膚的傷害不低UVB, 所以除了要留意SPF外, 也應留意PA System. PA System主要用符號 {+}代表UVA的防曬功能, 產品標示號{+}越多, 代表越能延長被曬黑的時間.
我們應該在戶外活動前20至30分鐘塗上防曬產品, 才能完全發揮其功效. 如果要長時間在戶外, 就應每隔大約兩至三個小時補一補, 因防曬液會因流汗等原因而逐漸消失. 由於防曬產品應在外出前塗, 讓皮膚吸收, 到達目的地時才塗防蚊產品, 以免防蚊產品影響防曬的功能. 而每次塗防曬的產品份量不應太少, 面部約需五毫升, 跟一個兩蚊硬幣的面積相若, 而全身塗約需35毫升. 即使在室內, 如身處在近窗的位置並會受到陽光的照射, 則代表有紫外線接觸的機會, 所以還是要塗上防曬的需要.
當然要得到更佳的防曬效果, 除了使用防曬產品外, 亦可配合其他防曬措施, 例如穿着鬆身的長袖衣服, 大闊邊帽及太陽傘,及逗留在有遮蔭的地方.